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东莞旅游 > 正文

全域旅游发展的“增城模式

类别:东莞旅游 日期:2016-10-1 12:35:22 人气: 来源:

  ·讲红色故事述神奇兵团(07-26)·吉木萨尔旅游渐升温(07-26)·吉木萨尔县5亿元花儿沟景区建设项目开工(07-26)·上半年阿克苏地区旅游接待突破140万人次(07-26)·喀什地区510工程正式实施(07-26)·昌吉州3家景区荣获国家4A级和3A级旅游景区称号(07-26)·阿勒泰地区积极开展道路交通安全督查(07-26)·新疆旅游执法总队联合兵团旅游执法总队莅临那拉提景区(07-26)·PPP项目落户那拉提景区(07-26)·特克斯县旅游局积极开展新制旅游宣传折页投放工作(07-26)

  全域旅游,也称为泛旅游,有的也叫全景区旅游、全景域旅游,要求一切以旅游优先发展为核心、其他行业在不改变自身属性的前提下为之配套的“处处是景、时时见景、触景生情”和“旅游即城市、城市即旅游”的休闲旅游新格局,做到人人是旅游形象,处处是旅游环境。全域旅游从各地自发探索实践至上升到国家层面,作为旅游发展的重大战略实施,虽然时间不长,但发展很快、关注度也很高。

  广州增城区的全域旅游发展,可以追溯到增城规划建设主体功能区、实施全区域公园化战略的2008年。从那时算起,增城至今每年不断建设绿道公园、广场及休闲体育等配套设施,城乡休闲旅游功能不断完善。之后,又开创性地提出从全区域公园化提升到全区域旅游化地发展层次。增城抓全域旅游发展,是从“面、线、点”全方位推进的,思路很清晰,建立了全域旅游发展的“增城模式”。

  在全域旅游理念的推动下,增城涌现出白水寨、增城绿道、增城万家旅舍等一批国内外知名的乡村旅游品牌;涌现出一批生态乡村旅游区、特色旅游小镇、乡村旅游模范户、金牌农家乐和大批旅游致富带头人。旅游及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增城连续两年蝉联广东县域旅游综合竞争力第一,并于2014年获广东“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

  经验表明,增城只有发展全域旅游,才能构建在不改变部门行业属性的前提下的相关行业围绕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大旅游”产业格局,从而真正培育为国家倡导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全域旅游是解决缺乏一流旅游资源、整合平凡资源提升为优质旅游资源、把区域旅游目的产业经济做大做强的根本途径。全域旅游版面设计样稿,着眼于增城模式展。

  一、增城全域旅游的宏观把握

  (一)旅游业是当今世界重要的产业

  有资料显示,世界旅游业蓬勃发展,已经超越石油、军火、汽车等产业。据世界旅游组织测算,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时,旅游观光达到高潮。2015年,我国人均GDP已经突破了8000美元。同时,增城处于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地区,又毗邻港澳,旅游消费市场非常庞大。

  (二)旅游业是关联度很高的朝阳产业

  旅游业关联120多个部门和行业,是无烟工业;旅游业是最大的综合型产业、最末端的产业、最具幸福导向型产业之一,属于时尚型、消费型产业,属于现代服务业,旅游业又是民生工程,旅游扶贫、惠民、富民。据测算,到2020年,我国将从初步小康型旅游大国迈向全面小康型旅游大国,年人均出游次数达到5次以上。

  (三)旅游业既富民又富财政

  旅游业是大项目带动、大企业加入、大产业聚集、全域旅游铺开,再有现代化经营管理技术、互联网等先进平台融入,旅游业将逐步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产业,带动一、二、三产业互动发展,促进“绿富美”新农村发展,旅游业关联性将会更强甚至全覆盖,实现“既富民又富财政”的美好愿景。

  (四)生态旅游业已经成为世界生态文明新潮流

  发展全域旅游是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的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和有效途径。生态旅游业逐步成为人们时尚生活的一种方式。

  (五)未来城镇将成为旅游的重要载体

  曾有旅游专家提出,未来城乡将是一种充满“乡愁、乡情、乡音”的“山水画、田园诗、文化歌、民俗风、生活曲、梦幻情”的意境。

  二、增城全域旅游的微观路径

  一般说来,地方发展全域旅游,应当基本具备以下条件:即生态或人文旅游资源好、区位交通条件优越、距离大城市较近、市场发育优势突出;地方决策系统凝聚力、号召力强,争先创优劲头足;整体环境优势突出,旅游资源多样且分布广泛;社会各界及民众旅游发展意识较强。这样的地方,适宜发展全域旅游。

  增城发展全域旅游,就是将增城整个行政区域作为生态旅游示范区来规划和建设。无论从行政区的哪个方位进入增城,给人的视觉印象就是进入了一个开放式的、休闲旅游大景区,处处像公园,处处有景观,很容易找到广场、公园、绿道、球场、旅游饭店、万家旅舍、旅游餐馆、旅游购物点、旅游问询信息中心、出租车、客运及公交站点、停车场、加油加气站、充电桩等旅游配套设施,旅游便利化程度高。另外,增城全域旅游的功能分区清晰,即广汕公路增城路段以南的南部地区600平方公里,结合增城生态的工商贸产业布局,发展生态工商贸旅游;沿着广汕公路增城路段两侧近200平方公里的中部地区,发展文化(含科技、教育)产业旅游;广汕公路增城路段以北800多平方公里的北部地区,发展生态旅游。增城全区域旅游规划了“两带、五区”的旅游产业发展格局。

  这里,重点就增城全域旅游发展的优势、路径、抓手、产业布局、产品培育、品牌推广及“十三五”甚至更长远时期旅游发展目标构想,理一理基本思路。

  (一)增城全域旅游发展的优势一是区位优势。增城距离广州、深圳、东莞、佛山等大城市很近,处于广州、东莞核心区的半小时、珠

  三角主要城市群一个小时左右的优质生态生活圈。一个小时左右车程的白云、深圳、惠州机场和广州火车站和广州南站,距离香港、澳门开自驾车也不过两个小时车程,这为增城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自驾游、家庭游、近郊短线游和国内外长线旅游团等创造了优越条件。可以说,在增城发展全域旅游,如果旅游产品适销对路,根本不缺客源。目前,增城自驾游客占比达到80%以上。

  二是资源优势。增城有着难能可贵的生态资源和丰厚的人文资源。这些资源,虽然单体不是国内一类旅游资源,甚至二类资源也不多,但保存相对完整、分布广泛、资源禀赋众多。增城区达到省级及其以下的文物古迹有400多处,整体自然风光如诗如画。青山绿水,江、河、湖、塘、田、林、竹,荔枝、乌榄众多,四季花开、四季鲜果。增城发展全域旅游,是着眼于整体区域旅游的规划建设,是打“总体战”“算总账”,追求“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原本全国三四流的分散、平凡、自然的旅游资源,被绿道化为神奇的一流旅游资源,堪称创举。从整体上讲,说增城是“生态城”、“山水城”、“花园城”、“大美城”、“诗意城”都很恰当。

  三是市场优势。增城全域旅游的第一客源市场是粤港澳,尤其是广州、深圳、东莞、佛山、惠州。第二客源市场是泛珠江三角洲地区。第三客源市场是国内外市场,尤其是高铁开通后对于深受“雾霾之苦”的中国北方“京津冀”差异化客源市场来说,增城的生态旅游、休闲度假产品颇具魅力。

  (二)增城全域旅游发展的路径增城全域旅游发展的路径,概括起来就是六句话:政府主导,规划引导,市场先导,企业主体,产业融合,全民参与。

  政府主导,就是坚持地方各级党委、政府主导旅游发展方向,搭建旅游创建和信息交流平台,整合区域旅游资源,实施旅游惠民富民工程,做到“幸福市民、快乐游客、致富农民”;政府主导发展规划编制、主体功能区划分、重大项目招商引资、公共基础设施配套、区域环境营造、社会秩序保障、整体营销宣传等。

  规划引导,就是先规划、后发展,百年规划、长期发展,科学规划、可持续发展。坚持多规合一,相关行业协调发展。坚持总体规划、专题规划、控制性规划、详细性规划分步推进。坚持地面规划与地下规划并举。

  市场先导,就是瞄准增城全域旅游的客户群体,提供全程、全面、全时服务,努力满足“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全过程的“一条龙”需求,满足高、中、低客户不同层次的旅游目的地需求,满足观光、休闲、度假“一年四季”“平日+周末”“24小时全天候”的需求。同时,坚持市场化运作,按经济规律办事,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体作用。

  企业主体,就是坚持企业作为旅游市场经营的主体,通过旅游产品的策划、组织、整合,积极搭建市场资源整合与营销平台,重视发挥企业经营的市场行为,不断培育、引进、扶持、壮大旅游企业。

  产业融合,引导全区域各行各业围绕旅游业发展进行“大合唱”,推进包括农业、林业园林、水利、文化、体育、教育、科普、美食等行业与

  旅游业融合,发展文化旅游、体育旅游、健康养生旅游、亲子教育和家庭旅游、户外拓展运动等新业态。

  全民参与,就是组织广泛的“旅游统一战线”、建立庞大的“旅游产业发展大军”,动员大众创业、全民参与,让旅游业发展成为广大居民关心、支持的茶余饭后“热点话题”。

  (三)增城全域旅游发展的抓手开展全域旅游的专题创建活动,是地方发展全域旅游的重要抓手。发展全域旅游是一项民生系统工程,必须由当地党委、政府统一指挥,调动各级各部门的积极性,整合一切可以整合的资源,采取有效措施,共同参与,才能顺利完成。

  增城的具体做法有以下六点:一是根据国家、省、市等上级旅游部门的工作重点,适时确定旅游创建活动的重点内容,并纳入当地党委、政府的决策,写入五年规划或年度工作报告。二是按照地方党委、政府的工作部署要求,研究提出具体的旅游创建工作实施方案,报当地党委、政府审定后按行文规定印发执行。实施工作方案,包括创建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组织机构、任务分工、工作步骤、经费保障、具体要求等。三是组建创建工作办公室、建立创建协调工作机制、建立上呈下达的行文信息系统,包括字头纸、印章、简报、QQ群、微信群、邮箱等。四是加强督办反馈工作。列入当地党委、政府工作的年度督办重点,分季度或月度进行督办;创建办及时深入实际检查、督促、指导,包括检查进度、发现问题、研究解决措施、交流经验等,需要上级协调解决的问题,提请上级领导协调解决。有涉及面广的问题,提请创建联席会议研究解决。五是接受上级旅游部门及其业务部门的检查指导。六是必要时邀请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指导。

  (四)增城全域旅游发展的产业布局

  按照全域旅游的理念,组织旅游规划设计研究专家,制定《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围绕旅游业调整农牧业结构,延长旅游产业链;各镇街和农村、社区立足于各自的特色资源,在全区旅游版图上找准定位,差异互补,联动发展,形成旅游业全域覆盖、统筹发展的格局。

  纵向上,坚持推动城乡一体,构筑以重点旅游区为龙头、以旅游小城镇为节点、以乡村旅游综合体为支撑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框架。打造城市核心旅游区,推进旅游小城镇建设,将旅游元素植入小城镇建设中,通过治理河道、清洁环境、开发景点等,基本实现重点镇街城镇景观化建设,城镇旅游功能日益完善;加快乡村旅游发展,按照“一区一型、一山一景、一村一品”的原则,推动一批乡村旅游综合体建设。

  横向上,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充分发挥旅游业的关联带动作用,抓好旅游与工业、农业、服务业和文化等产业融合发展,拓展延伸旅游产业链条,培育催生休闲农业、观光工业、创意产业等新业态,加快建设生态旅游示范区、工农业旅游示范点、星级农家乐等培育建设,形成产业联动发展网格。推动旅游业与农业的融合与创新,加强旅游与区域茶叶、有机食品、花卉苗木等传统农业融合,用“生产+生活+生态+生命”的理念来改造提升传统农业,在现代农业产业园中增加旅游功能,融

  合成现代创意农业。促进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创新。用传统戏曲、客家山歌、歌舞打造旅游舞台大戏;把文房四宝、榄雕、剪纸等传统手工艺技术与现代旅游商品设计相结合形成新的文化创意设计产业;把绘画摄影、文学创作与乡村度假和乡村地产相融合,打造一批艺术产业基地;把影视拍摄与活化古村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相结合,形成特色影视产业基地。加快旅游业与健康养生产业的融合创新。把医疗护理、健康养生与生态环境、乡野游憩相结合,形成多组团休闲养老养生产业基地;把山水地貌、森林田园与体育竞赛、户外运动相结合,打造一批高水平的国际体育赛事和休闲体育产业基地。

  (五)增城全域旅游发展的产品培育

  按照“规划引领、龙头带动、重点推进”的产业布局,抓好以下各项工作:

  1.抓好龙头旅游产品打造

  增城重视利用旅游大项目带动,创建一批国家5A、4A和3A级旅游景区,把增城逐步建成国际生态旅游名城和国际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2.抓好特色产品打造

  沿着名人文化旅游线,重点建设何仙姑、宾公佛、湛若水、崔与之等文化旅游项目,打造文化旅游板块;沿着山水生态旅游线,重点建设白水寨、湖心岛、挂绿湖、南香山等生态旅游项目,擦亮生态旅游的“生态名片”;沿着乡村风情旅游线,重点建设二龙山花园、莲塘春色、小楼人家等乡村旅游综合体,打造一批知名乡村旅游品牌;沿着农业旅游线,重点建设荔枝、迟菜心、火龙果等观光采摘旅游项目;沿着品牌工业旅游线,重点建设汽车、牛仔休闲服装等品牌工业游览项目;沿着增城绿道网,打造增城自驾车游、自行车游、水上绿道游等、科技旅游、教育旅游、户外运动项目等等。

  3.抓好全时域产品打造

  集中开发文化体验、休闲美食、森林养生、温泉度假、峡谷漂流、增城绿道、万家旅舍等四季旅游和夜间休闲业态,变旺季旅游为全年旅游,培育突破季节和昼夜的全时域、全天候旅游产品。

  4.在环境上突出全域打造

  一是强化政府主导。将旅游业发展纳入地方党委、政府总体工作布局,创新建立一个集团、一大品牌、一张门票和一站服务为内容的“四个一”旅游发展新体制,即通过组建一个旅游集团,对存量资源进行整合重组,推动“一张门票”营销和“一站服务”保障,打造白水寨“一大品牌”,提升诸城旅游核心竞争力。

  二是强化公共服务。加快建立覆盖全域的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和信息服务体系。规划设计从市区到景点、景点到景点的快捷公交专线,规划串联市内或附近景点的旅游公交直通车;同时加快构建以旅游多媒体体验网、多媒体数据库管理系统、网络营销推广服务为主体的“智慧旅游城市”,提升旅游可进入性。

  三是强化社会服务,下大力气抓好软环境建设,引导市民当好东道主,树立“处处是环境、人人皆形象”的意识,树立以游客为中心的理念,按照环境生态化、风貌特色化、交通网络化、配套标准化、服务人性化和集约高效化的建设要求,打造集自然生态、文化展示与旅游集散为一体的宜游、宜居、宜业的新型旅游城镇。全面调动全行业、全社会和全民参与旅游业发展,实现旅游全域覆盖、惠及民生。

  四是落实监督考核机制,将全域旅游落到实处。要制定完善的全域旅游工作考核办法,对部门、旅游镇全域旅游工作实行单项考核,增加在年度综合考核中的分值,严格兑现奖惩。区委、区政府要将全域旅游工作列入年度重点督查督办事项,每季度开展一次督查通报。要加大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和引进力度,建立旅游人才信息库,为全域旅游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建立全域旅游工作发展基金,相关部门也要进一步加大项目资金争取力度,为全域旅游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六)增城全域旅游发展的品牌推广

  瞄准全域旅游产业的目标客户群,组建全域旅游宣传推广队伍,精心策划工作方案和执行方案,突出主题,分批次、分场次周密布置,活动前有动员、有布置,活动中有检查、有指导,活动后有总结,旅游部门主要领导坐镇指挥,分管领导具体落实跟进,邀请地方政府分管领导适时接受采访,不断推出主题采访,推广增城旅游整体形象,自始至终强调全域一盘棋,发挥整体功能,树立整体形象,集中力量打好全域

  旅游营销推广的“总体战”。

  基本思路是在全域旅游品牌打造上进行全域营销。一是着力提升旅游品牌形象。系统梳理提炼增城特色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精髓,对旅游主题口号、主题歌、吉祥物等一系列品牌元素进行重新构建。二是拓宽产品营销渠道。针对本地市民推出蓝色“休闲市民证”旅游惠民一本通,实行旅游便民惠民;针对外地市民推出红褐色“休闲市民证”旅游惠民一本通,推出精品线路;落实广州市旅游局针对旅行社提出的优惠政策,拉动团队旅游增长,实现让增城人游起来,让外地人留下来。三是加强旅游区域合作。加快建立与广州中心城区的无障碍旅游区,开通广州至增城旅游直通车线路,抓好旅游新干线推介营销,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加强与广之旅等大旅行社的合作“捆绑营销”,促进增城平日市场畅旺;推进增城旅游联盟的建设,强化“全区旅游一盘棋”格局,促进“增城人游增城”活动开展。

  三、增城全域旅游产业发展的“十三五”目标

  2016年1月30日,广州市增城区一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广州市增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增城“优化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产业”:

  (一)、总体战略目标及措施

  1.以“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形成增城核心竞争力,构建旅游强区”为目的,以生态观光、休闲度假、康体旅游、乡村民俗旅游和专项旅游为主要方向,建立健全服务要素,促进资本聚集,理顺管理体制,优化发展环境,把增城建设成为国际旅游名城和国际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2.出台促进区域特色生态旅游项目扶持政策及准入制度,推进生态绿芯、景观带开发,提升白水寨、何仙姑、小楼人家、湖心岛、增江画廊、鹤之洲、挂绿湖等核心景区,加快二龙山、莲塘印象、金钟湖、白水山、白江湖等生态旅游项目的建设,充分利用古村落、老街等资源发展乡村文化创意产业,着力引进大型文化主题旅游项目,将北部生态区整体提升为生态旅游大公园。

  3.依托南香山森林公园、百花古寺、莲花书院等历史人文和生态资源,规划建设南香山生态旅游产业园,提升增城开发区宜居、宜业、宜创新综合配套能力,打造岭南文化名山保护与开发示范区,重点引进旅游开发、健康养生、休闲旅游、文化创意、历史人文挖掘等项目。

  4.深入实施农旅融合战略。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和“万家旅舍、千园计划”,深入挖掘岭南文化内涵的特色农村旅游资源,重点发展度假式“农家乐”乡村旅游,促进更多农民利用物业经营增收,形成全新的“农游合一”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模式。

  5.培育发展高端主题酒店群和上规模、上档次的休闲美食街区,加快增城特色旅游购物设施发展,提升旅游购物水平,加快建设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现代服务业功能区,增强旅游发展综合承载力。

  6.加快发展山地自行车运动主题公园、自驾车营地、汽车房车露营地等新业态建设。

  (二)经济目标

  力争到2020年,全区接待游客总人数达到3500万人次,区内旅游业总收入达到250亿元,培育形成新的主导产业。

  (三)品牌目标

  创建全国生态旅游和乡村旅游示范区的品牌。重点实施“138工程”,即到2020年底,5A级旅游景区1家,4A级景区3家,3A级景区8家。成为广东省综合竞争力居前、具有全国吸引力的国际生态旅游名城和国际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四)空间布局

  按照《增城休闲度假旅游总体规划(2010-2020)》要求,构建“两带五区”发展格局。“两带”:凤凰城至白水寨西部乡村观光带,鹤之洲至湖心岛东部休闲产业带;“五区”:都市休闲区、北部生态休闲度假区、东部滨水休闲度假区、西部乡村文化休闲区、南部商贸文化休闲区。

  (五)四大旅游产品体系:

  1.度假产品:山地度假、温泉度假、乡村度假、高尔夫度假。2.康体产品:山地运动、自行车旅游、城市休闲旅游。3.观光产品。4.专项产品:摄影采风、商务会展、自驾车绿道旅游、节事活动、休闲购物。

  (六)五个特色服务体系

  打造城市休闲服务体系、美丽乡村旅游服务体系、自驾车旅游服务体系、自行车旅游服务体系、水上绿道旅游服务体系。(本文作者单位:广州市增城区旅游发展中心)

推荐:

0
0
0
0
0
0
0
0
下一篇:没有资料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赞助合作: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CopyRight 2002-2012 东莞生活网 技术支持 FX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