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昨日获悉,2013东莞城市发展报告——《从工业区到园区》(以下简称“报告”)出炉,该报告由东莞理工学院社会发展研究院负责编纂,其对东莞工业区30多年发展的状况进行了摸底和梳理,首次亮出了东莞工业区的家底。
报告通过研究得出结论,从工业区到园区的转变是必然发展趋势,东莞要推进工业区的转型升级,并和园区很好的融合,松山湖高新区、虎门港区等五大园区将是东莞推进政治、经济等“五位一体”发展的实验区,并将引领东莞产业和城市升级。
【家底】
300亩以下的工业区有245个
东莞理工学院社会发展研究院与东莞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进行合作,对东莞市的工业区进行了地毯式的摸底调查。数据显示,从1978年8月引进全国第一家外资企业组建成第一个工业区,即茶山镇塘角工业区开始,截至2013年7月,我市先后建成了503个工业区。
报告主编邓宇鹏介绍,东莞的工业区是指从改革开放初期开始,各地(包括乡、村、生产队、村民个人)划出地块,盖厂房,招商引资办企业的工业区域,其发展具有按市场规律建立、在工业区的成长中表现明显的不均衡和具有明显的支配效应、扩散效应等。
调查显示,东莞的工业区主要分布在东部、南部和中部镇街,300亩以下(小于300亩)的有245个,占53.8%;300-500亩(小于500亩)的有68个,占14.9%;500-1000亩(小于1000亩)的有73个,占16.1%;1000到3000亩(小于3000亩)的有48个,占10.6%;3000亩以上的只有21个,占4.6%。
其中,长安镇工业区数量34个,位居全市第一,企石镇和樟木头镇都以33个名列第二,超过10个(包括10个)工业区的镇达26个,占全市镇街的81.2%,目前进驻企业数最多的是虎门镇大板地工业区,其企业数就达到276家。
在针对工业区主导产业的调查中,无论是企业数量,还是纳税总额及从业人员,数量最多的都是电子产业,其次是五金,第三是塑胶。
记者从报告中发现,在1990年-1999年短短十年间,东莞先后建立起大大小小工业区255个,占现有工业区的51.8%,仅1995年一年就新建了43个,是我市工业区发展最快的时候,而2009年至今进入调整转型阶段,五年只新建了13个。
推荐: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