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东莞人文历史 > 正文

“源起千年自在潮前”系列报道①丨精雕细琢 续写千年莞邑新繁华

类别:东莞人文历史 日期:2024-12-2 1:11:08 人气: 来源:

  经过一年多时间的精雕细琢,精细活化,东莞记忆首开区(一街一河一园)将于12月12日揭开神秘面纱,对外,迎接八方宾朋。

  东莞记忆首开区将会以怎样的面貌“显露历史”!它又是如何做到“修旧如故”!如何再现千年莞邑文化传承与商贸延续!……

  带着诸多的好奇,记者走访参与、东莞记忆项目的专家、学者以及项目的总设计师,跟随他们脚步,一起去揭开千年古城修缮背后的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东莞历史悠久,东晋立县,初名宝安县。唐更名东莞县,县治从芜城(今深圳市南山区南头古城)移至到涌(今莞城街道),在明洪武年间,又变成南海尉,成为尉城,在整个海防里面,属于地位比较高的一个地方。

  东莞古城自唐代开始,历经1200多年,仍然较好地保存下来。唐代古城、宋元古城、明清古城、近现代莞城。古城总体格局、山水形胜、城镇发展脉络、城坊与街巷系统、地名系统以及总体氛围等,一直传承并延续至今。

  中华人民国成立后,跳出古城建设新城,古城得到较好。古城的整体格局得以延续,山水格局得到保存,城市功能、城市道和街巷肌理、传统的生活氛围延续至今。

  “莞城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县城。”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冯江说,很多的城市都是北边是山南面是水。莞城刚好相反,它面向的是东江,而东江在它的北面,因此,整个城市的面向是朝北的。旗峰山在它的南边。要面向东江,所以它也是一点点向西扩大,扩大到越来越靠近东江。

  莞城里面有一条很关键的河,叫到涌,沿这条河涌可以到达县城里面。依山傍水、内城外市,莞城形成了兼具、包容的文化传统传承,成了广府文化核心区之一。同时,受东江客家文化区影响,莞城兼有疍家文化及民俗。

  为重塑千年古城生命力,2023年6月,东莞记忆首开区正式动工,采用“微”的更新方式,以“显露历史、修旧如故、传承文化、注入活力、多元共生”的,打造集居住、文化、商业、旅游、创意办公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多元共生型的历史文化街区。

  东莞记忆首开区总面积约26公顷,涉及建筑、水利和市政提升、景观提升等内容,包括珊洲河滨水文化带修复与活化、西城楼公园及周边提升、振华-大西-中兴-阮涌F型街区等。

  经过1年多的努力,东莞记忆首开区一期即“一街(中兴骑楼街)、一河(珊洲河滨水文化带西段)、一园(西城楼公园)”将于12月12日揭开其神秘面纱,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八方来客。

  “东莞记忆跟很多古城复兴的项目,如深圳南头古城、广州永庆坊,有特别大的不同。”东莞记忆项目总设计师万科集团城市研究院院长钱源说,因为这里的每栋房子,不是一个固定的风格。东莞记忆的这个街区,它有的、之前的、有之后的。走进这个街区,它就像让人走在了历史当中。“因此,在修缮的过程中,我们尊重每栋房子当年的样子,尊重它的材料、尊重它的做法、尊重它当时的历史痕迹。”今后,当大家走进这条街区,看到的景象是一个百花齐放的,但同时又是有历史沉淀的。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项目方聘请了广东省文物委员会专家欧阳仑老师担任历史街区修缮顾问,并负责历史建筑及重要风貌建筑的修缮工作。

  “历史建筑修葺遵循三个原则:外观的历史价值,建筑美与传统工艺的结合,最小干预。”欧阳仑说,如何才能做到呢?

  记者跟随欧阳仑首先来到中兴78号。这是一栋典型传统民居,骑楼,历史上是下商上住、砖木结构,建筑风格为结合式,具有西式柱式和传统中式山花装饰的特点。时间给它带来了沧桑,也了它原本的风华。

  “为了让这栋骑楼风华重现,我们按照历史建筑修缮标准,还原它原本的材质、比例、门窗的同时,还请来非遗传承工匠按照历史照片修复其极具传统装饰性的灰塑细节……”欧阳仑说,作为修缮工作的专业人员,辨清建筑的原貌,即价值的评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他一边说,一边用手指着房子上的灰塑来解说。上彩的那块,有个牛,工作人员在清理痕迹出来时,它就在那里。此外,牛的一边有一只男生的脚,另外一边有一个女生的身。根据这些清理出来的痕迹,他们便按照建筑的原征性修复出来了一幅“牛郎织女”图。这个图代表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美好。

  还有,骑楼阳台旧的屏风门,它原来就是旧的。因此,他们就按照屏风门现在的样子、材料,甚至颜色,把它重新。

  不仅如此,他们发现,这栋房子融合了产权人或者当时建造的人对建筑美与中国传统工艺的结合。这种工艺融合在了灰塑、廊合、山花等细节当中。因此,在修缮过程中,这些细节、元素都被很好地保留了下来。有了这些细节、元素,就可以让市民和游客阅读到这栋房子的历史故事,以及这些装饰画面里所蕴含的一些人文的故事以及美好的愿望。

  此外,对历史建筑“做最小干预”也是工作人员在修缮时需要尤为注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细节。他举例说,在这栋建筑的阳台底,有个(壁画)灯影。在施工的时候,施工人员并没有把原来的灰铲掉,或者是重新贴碳纤维,只是用外支撑来托住阳台的梁,起到加固作用。这样做,今后在活化的时候,只需要做一个底,挂个灯笼,便可把这个加固给淡化掉了。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了历史建筑在活化使用时的安全性。

  类似这样的历史建筑,欧阳仑和他的团队一共修缮了15栋。每一栋他们都是用“精雕细琢”的态度,用“绣花功夫”来打磨,来修缮。

  “只有一个现代的地下的基础设施才能够让古城得以新生!”钱源说,因此,在东莞记忆项目中,对基础设施的更新成为古城更新最重要的事项之一。比如说,电箱(包括强电弱电)、天然气管线、雨污分流,这三线入地。在之前,原来的古城都是零碎的,各家做各家的,且标准也不高。现在,更新完成后,虽然看上去城市是老的,但是它的根基即基础设施是新的,能够适应未来100年。

  冯江指出,历史城区,早先的时候,大家会重视建筑物本身的。但是,现在,整体的有很大的发展。如东莞记忆项目,它不光重视每栋建筑本身的,更要重视实现每栋建筑的价值,如它的文物价值,它的空间价值,以及它需要被恰当使用的价值。

  东莞市博物馆馆长李历松告诉记者,当大家来到东莞记忆首开区,看到两边都常典型的地中海式的骑楼,也是建设的东莞的商业街。这一片区就是东莞唐代757年建县时县城城墙的外围。当时的城墙城门之内是衙署学宫,城门之外就是市井的生活区。所以,1000多年前,这里就一直是个商业区。特别是到了明清,伴随着闽南文化、岭南文化发展后,东莞的商贸通过水运,通过珊洲河到东江,通过东江了南海,了更广阔的世界。今天,这条古街,通过东莞记忆项目,进行了一个商业肌理的梳理和复原。通过,很多有趣的店招都复活了:“祥发海味”“悦华糖果”,还有丝绸铺……这里成了一个完整的商业博物馆。“可以说这里是一个有着将近百年历史的商业文化沉淀最深的地方,这样完整的街区在整个岭南都不多。”

  “通过东莞记忆项目,可以说真的是把整个城市,整个街区变成了博物馆。”李历松感慨道,“我们真的实现那句话——‘把乡愁和记忆融合在一起,又把今天的生活一起来运营’。复原后的古街,让我们看到它虽然带有现代的商业气息,但它总体保留了传统格局。今后,它的业态可能跟古代不一样,跟不一样,但它的生活方式仍然是今天人们对幸福的追求。”所以他认为这个街区,将来可以不断地迭代丰富内容,把很多东莞传统文化放进来,让它既有商业的一面,又有文化的一面。

  他举个例子,像“悦华糖果铺”,就希望做成一个东莞特色的在地文化和艺术对话的公共空间。到时,整个片区,不仅有古街区,还有公共的美术馆,其他的艺术机构以及艺术文化消费的音乐吧。这样的消费点,一定能让这里真正地成为东莞人寻找乡愁,又体验新的美好生活的一个交集点。所以这条老街的复兴是东莞文化自信的,再上一个台阶的新符号。就如东莞的各种文化建设,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一样,把这个城市的复兴提上了日程。“老街的复兴必然带来东莞文化的一次迭代复兴。”相信,包括他在内的许许多多的东莞文化人,有信心通过东莞的文化和市场的力量一起把这个片区激活。

  对于“东莞记忆”项目样板区即将,作为总设计师,钱源坦言,让他感到“最”满意的,不是某一栋房子的,而是“整体一百余栋”共同呈现出了最初想法的多样性。同时,还有两件事情是值得期待的。一个是,原来这个街区就是店铺林立的,常繁华的。未来等到开街的时候,大家能看到,这里有几十、上百间的店铺,往日繁华将再现;另外,街巷的深处还有原住民在居住,也就是说它是一个活着的古城。它并没有变成一个商业项目,也并没有变成一个特别单一的状态。它是一个真实的生活,但是它也是个被更新过的内容。它不光是有历史的沉淀,它也有创新的部分,一起融合在了一起。其实现在只是刚刚开始,不断地运营,不断地生长,才是它最后会变得更好的原因。

  

关键词:东莞人文历史
0
0
0
0
0
0
0
0
下一篇:没有资料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赞助合作: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CopyRight 2002-2012 东莞生活网 技术支持 FX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