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边亭依水而建,是园中的制高点。
佛山是中国古代市场经济最富盛名的地方之一,享有中国“四大名镇”,天下“四大聚”之荣耀。位于佛山老城区的莲升片区是佛山初地,蕴藏着佛山历史文化的原始基因,可谓佛山之根,佛山“龙脉”,“四大名镇”、“四大聚”的概念由此地产生。
佛山日报悦生活周刊发现版从近期开始,挖掘莲升片区数百年来的人文故事,呼应老佛山的集体记忆,让佛山人在守望乡愁中对岭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充满期待和憧憬,为佛山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做出新贡献。
文/图佛山日报记者黎红玲
佛山梁园位于莲升片区的核心地带,建于19世纪中后期,与顺德清晖园、番禺余荫山房及东莞可园并称为清代广东四大名园,由佛山诗书名家梁蔼如、梁九章、梁九华及梁九图叔侄4人历时40余年陆续建成。鼎盛时期,梁园占地面积超过200余亩,包括“无怠懈斋”、“十二石斋”、“寒香馆”、“群星草堂”、“汾江草庐”等园林建筑组群。
●再游:秀水奇石盈园
5月19日,连日来少有的一日晴天,初夏滂沱的大雨将佛山的上空冲洗得一碧千里,树叶也变得愈加苍翠。上午10时,阳光已然发白,禅城区松风先锋古道边的佛山梁园门前,已有游客撑着遮阳伞,略显焦急地等待买票入园。
梁园现在是禅城区博物馆所辖地之一,也是广东著名景点之一,每天都有南来北往的游客慕名而来。过去多年,我到梁园游览已不止十回,每次都有新发现。
梁园的正门,立有两块汉白当玉石碑,分别写着“广东省重点文物单位”、“佛山市爱国主义教育”。正门里面的门额上,一块红色横匾上写着“部曹第”三个漆金大字梁园兴建主人之一梁九华曾赠奉政大夫礼部主事之,因此,部曹第也就是梁九华府邸。
踏入园内,迎面吹来习习凉风,很是惬意。迎面的石砌花槽里,多窿湖石和迎客松既点缀了院落,又给人以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感觉。
漫步梁园,幽静雅致,野趣横生。堂、客堂、荷香水榭、刺史家庙、群星草堂展览厅、秋爽轩、船厅、石庭、日盛书屋、观鱼池、半边亭等景观错落有致。既有中国传统园林移步换景、别有洞天的景致,也有中国文人的闲情雅致。群星草堂展览厅、秋爽轩、小谢楼、石庭、回廊设计等在内的群星草堂,布局更是精妙。据说,群星草堂的建筑格局由梁九华一手策划,整体布局取自小说《西厢记》的意境和插图。
来自湖南的游客肖女士说,佛山梁园虽不及苏州园林的雅致,但也另有一番精巧,韵味十足。
从半边亭拾级而下,经过雕刻着竹子的圆拱门,向西步入个轩,便进入汾江草庐园区,迎面便是相对宽阔的畅意湖,湖内湖心石与远处韵桥交相呼应,举目四望,一片碧波,令旷神怡。湖边石舫内,一群来自广州的阿姨正悠闲地聊着天,独云姨一人正望湖遐想。云姨是广州荔湾人,早就听说梁园大名,退休后终于有机会来一睹真容,她感叹这里幽静恬适,诗情画意,是纳凉的好地方。
●历史:十二石斋闻名
如今的梁园占地面积2万多平方米,只是当年梁九华和弟弟梁九图所建宅园的其中一部分。其实,梁园是清代中晚期佛山梁氏私家园林的总称,包括内阁中书、岭南著名书画家梁蔼如的“无怠懈斋”,梁九章的“寒香馆”、梁九华的“群星草堂”、梁九图的“十二石斋”和“汾江草庐”,前后共历时40余载,至咸丰初年,梁氏园林群体已至相当规模,面积上百亩,鼎盛时,占地200余亩。
其中,“无怠懈斋”是梁蔼如于嘉庆末年在松桂里建筑的。同样建于松桂里的,还有“十二石斋”。“十二石斋”主人梁九图爱石成癖。据称,他在游览衡山湘水南中,舟过清远时购得纹嶙峋、晶莹剔透、润滑如脂的大小黄蜡石12座,于是用船运回佛山。这12块奇石吸引众多文人雅士争相而至。于是,梁九图将书斋改名为“十二石斋”,并成为梁九图与文人骚客唱和留题、润豪泼墨的地方。
群星草堂内的石庭,以形态各异的奇石著称。
作为禅城区博物馆陈列部副主任,韩健对佛山历史文化尤其是梁园的历史颇有研究。他说:“正是因为奇石的精巧和文人骚客的渲染,使得十二石斋闻名遐迩,它让佛山梁园与顺德清晖园、番禺余荫山房和东莞可园一起,被誉为广东四大名园。”
这12块奇石长什么样子?“上世纪90年代,当时为了修复梁园,我曾与广东省的一位老科长通过电话,他告诉我,自己藏有其中一块黄蜡石。”佛山梁园修复技术部主任张宏说,“黄蜡石大概高60厘米,通体通透,造型奇特,四面刻字,人见人爱。”
“据称其中一块在战乱时,被汪精卫派人抢走。”张宏说,不过,是否属实很难考证。可惜的是,“十二石斋”的12块黄蜡石早已不见了踪影。而位于松桂里的“十二石斋”,如今更不知其所。“通过对比史料和我的考察,松桂里一处石门旧宅,很有可能就是十二石斋。”张宏说。这一说法是否属实?有待考证。然而,当我们走入松桂里,这条里巷如今只有100来米长,一间间青砖古屋的大门早已被红砖堵上,它们面临的,是被修复焕发昔日荣光,还是被推倒建现代高楼?我们不得而知。
除了“无懈怠斋”和“十二石斋”,梁蔼如侄子梁九章还在道光年间在松风西贤里筑“寒香馆”和菊花楼,梁九章善画梅、精书法、喜鉴藏,“寒香馆”内树石幽雅,遍植梅花。
●:私家园林盛行
明清时期,佛山经济发达,士民富庶,士绅兴建园林日渐兴盛。在《道光佛山忠义乡志》及《佛山忠义乡志》中,都特辟“园林”一栏,来记录佛山园林的概括,可见佛山园林之盛。佛山梁园,了佛山园林的兴盛。
在《简论明清佛山园林的发展及特点》一文中,韩健曾对佛山园林的兴起和特点作过研究。他说:“明清时期佛山经济发达、文风丕盛,再加上佛山独特的水乡特点,促进了佛山园林的发展,这些园林融合了全国园林的特色,并结合自身客观,形成了以水为主、崇尚自然、喜建亭台、注重实用的特点,也使其成为岭南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韩健考证,佛山最早的园林是冼灏通所建的鹤园,建于明嘉靖年间。比鹤园稍后的著名园林为东林园,位于佛山东部,是旧佛山八景之一。进入清代,佛山园林建设达到高峰,其中,以吴氏家族建的西华草堂、守拙园、陆沈园等和佛山梁氏建的梁园最为著名。
韩健说:“与扬州盐商园林一味追求奢华、借以炫富的造园思想不同,佛山园林的主人更多的是追求一种清新、淡雅自然,园林不在奢华,而在精巧。”
梁园旧貌鸟瞰图。(资料图片)
梁园作为文人园林,造园组景立意清雅,高雅别致,造园者以书画家的素养和独到的眼光,营造出一种远离烦嚣、贴近自然的如诗如画的意境。
●涅槃:再现名园神韵
时移世易,鹤园、陆沈园、梁园等曾经佛山著名的园林,如今仅存梁园。即使是这样,今日之梁园,也不可与昔日而语也。
据岭南经典建筑丛书系列《佛山梁园》记载,太平起义后,佛山爆发了陈开、李文茂领导的红巾军起义,作为佛山的名门望族,梁氏家族首当其冲,在松桂里,“无怠懈斋”、十二石斋及宅第、祠堂等都不同程度受损,有的甚至仅剩断瓦残砖;汾江草庐则面目全非,最后完全被荒弃;西贤里的房屋和园林也人去楼空。
及至清同治之后,佛山经济地位不断下滑,梁氏家族昔日的风光不再。家族人不少变卖家产,外出谋生。梁九华所建的群星草堂也被卖掉。及至时期,时局动荡,梁氏家族的昔日园林,基本湮没殆尽。
幸好,梁九华之孙梁冠澄在清末兴办实业获得成功,在时期将群星草堂赎买回来,并进行了修葺。直到上世纪70年代,梁冠澄的妻子在逝世前,仍然住在这里,从而使梁氏家族硕果仅存的园林得以保存下来。
上世纪十年代,佛山市鉴于梁园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观赏价值,决定以先锋古道的群星草堂和汾江草庐为重点恢复名园。佛山梁园修复技术部主任张宏说:“由于动工前做足了充分的准备,梁园的修复,我们完全用旧的材料如砖、瓦、木、石和传统建筑工艺完成,尽量让梁园以本来面貌,重新出现在面前。”
部曹第刺史家庙。
目前,梁园提升项目已经正式启动。据报道,梁园提升的范围将从目前的19亩扩建至68亩,是原来面积的三倍多。虽然面积不及最辉煌时期,具体的提升方案也还没有披露,但我们期待,一代名园能在中。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