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图/杨智宏
传统工业文明径,无决生态危机,更无法导向发展的最终归宿。几十年思索、十年探求,东莞有了自己的破局抉择:节能减排。
“如果不能有效实现节能减排,不仅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群众也无法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由此必然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东莞决策者的铿锵之辞,阐明了一座城市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意义。
推进节能减排,东莞开始又一次的提笔、运笔:
2013年,东莞首次提出建设全国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至此,“节能减排”成为东莞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思全面确立;
2014年,东莞成为国内投资节能减排力度最大的地级市之一,实际投入196亿元;单位P能耗累计比2010年下降18.81%,同比下降5.88%;
2014年,绿色P的政绩考核在这片土地如火如荼,生态考核的机制在这座城市稳步推进。
“节能减排”构成了定位东莞发展的重要维度之一。“做大P这个分母,做小能耗这个,实现经济质量提升、容量扩充、污染排放减少的良性发展。”东莞决策层作出了如是表述。
东莞“生态文明”战略所架起的坐标,树起一座风向标——
这是一次反思,对传统发展模式的一次客观审视。
这是一次抉择,对东莞城市的何去何从确立方向。
这是一次回应,对人民群众的一枝一叶充分关情。
2014年,不过是历史的一瞬。但建设生态文明的东莞,一开始运笔就浓墨重彩。
2015年的东莞,继续砥砺前行,书写属于东莞的绿色传奇。
一年实践
极大压缩落后产能
缓解工业用能约束
多年来,东莞经济高歌猛进,使资源难以支撑、发展难以为继,“高消耗、高排放、难循环、低效率”的传统增长模式已经走到了发展的尽头。
东莞增长模式的转型,很大程度上体现在节能减排的担当上。
在市经信局节能监察中心内,一块巨大的显示屏上,一行行数字正在跳动:耗电多少万千瓦时,耗天然气多少立方米……
“这些数字代表被监测企业当天零点以来的总能耗。”随着节能监察中心工作人员点击鼠标,各个镇街、各行业甚至各企业每台设备的能耗情况一目了然,而该系统是省能源管理中心试点和国家工业能耗在线监测试点背景下的产物。
事实上,该监测系统只是东莞众多节能减排亮点举措之一。率先出台能耗“双红线”制度,开展能源关键指标在线监测,东莞正在不断创新节能工作,朝着“建成全国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的目标迈进。
过去一年,东莞落后产能得到了极大的压缩,服务业实现集约化明显。先进制造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219.54亿元,同比增长13.9%;高技术制造业实现工业增加值953.31亿元,增长16.3%;第三产业增加值3162.44亿元,同比增长6.3%,在三次产业中占比为53.8%;全市金融业实现增加值266.85亿元,增长9.0%;各类金融机构达到129家。
过去一年,东莞缓解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能源约束,单位城市生产总值能耗为0.536吨标准煤/万元,累计比2010年下降18.81%,同比下降5.88%,全市规上工业单位工业增加值电耗比上年下降6.9%。太阳能光伏、光热应用建筑面积约73万平方米,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市工业用能约束。
过去一年,东莞提升了现代城市的生活品质。累计淘汰黄标车7.33万台,投入运营LNG公交车总量达1430多台,更新双燃料(CNG/汽油)和安装出租汽车服务信息管理系统的出租汽车4064辆。新增节能建筑面积约944万平方米。PM2.5、PM10年均浓度值比2013年分别下降了6.3%、7.7%。
一年来的示范建设,推动了东莞在产业低碳化、交通清洁化、建筑绿色化、服务业集约化、主要污染物减量化、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利用规模化在更高层次上发展。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