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东莞风俗 > 正文

东莞民俗风情

类别:东莞风俗 日期:2021-1-22 2:23:24 人气: 来源:

  东莞历史源远流长。据历史记载:新石器时代,其境内东江沿岸已有原始人群聚居。公元前20世纪的夏代,东莞属南交址。春秋战国时,东莞属百粤地。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东莞属南海郡番禺县地。东汉顺帝时,分番禺立增城,东莞属增城。公元222-228年中,分增城立东官郡。进入晋代,废东官郡,东莞分属番禺、增城。

  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东莞立县,名为宝安。唐肃至德二年(757年)改名为东莞。以东莞作县名由此始,相传因境内盛产水草(莞草)而得名。东莞具有光荣的传统。150多年前,林则徐在东莞虎门销烟,写下中国近代史的篇章,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篇之地。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东江人民抗日根据地,万千东莞儿女为民族、国家富强而英勇战斗,浴血捐躯。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光荣的传统,使东莞成为南粤历史文化名城。解放初期,东莞属东江行政区管辖。1952年,又属粤中行政区。1956年,属惠阳专区。1985年,东莞经国务院批准列为珠江三角洲经济开发区,同年9月撤县建市;1988年1月升格为地级市,直属广东省辖。

  东莞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莞人留下了不少具有民间文化特色的奇风异俗,有的已经被人遗忘,有的仍然成为今天莞人崇尚的文化.下面让我们一起去体会、品尝这些浓浓的莞邑风情。下面介绍几种现代在东莞比较有代表性的民俗风情:

  云南傣族的“泼水节”远近闻名,在东莞的东坑也有一个特别的民间传统节日,全镇的男女老少和外地客人纷纷街头,互相泼水、射水作乐,以祈求一年的好运,这就是当地每年农历二月初二的“卖身节”(也称“射水节”、“欢乐节”)。东坑的“卖身节”起源于明朝万历年间该镇塘唇村出现的“卖身”现象(即劳动力)。当时,一些没有自家田地的青壮年,在农历二月初二这一天纷纷到街边,头戴斗笠,身披粗布巾,以示“卖身”,等着财主前来雇请。有田地的财主也在这一天来塘唇村,挑选卖身的青壮年,一雇就是一年。后来,人们又传说有天上的神仙在“卖身节”这一天下凡到东坑来,于是,“卖身节”便越传越开,也越传越神奇,远近客商纷纷在二月初二云集东坑,以祈神仙赐福,走时还要买件物品带回家,以示遇到,因此又称“遇仙节”。“卖身节”历经数百年而不衰,随着时代的变迁,“卖身节”渐渐失去了原有的意义,但人们依然保留了这天前往镇上赶集的传统。解放初期,人们又称“卖身节”为“翻身节”,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卖身节”演变成了“射水节”和“欢乐节”。近年来,东民把这一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文化传统保持下来,沿袭了“卖身节”这个古时的名称,并赋予新的涵义。将这一传统节日逐步发展成为“搭台,经贸唱戏”的大型招商和商贸活动的节日。今年通过积极宣传,“卖身节”的名气通过当地日本工业园及三资企业传到了国外,日本、俄罗斯、南韩等外国朋友和港澳台组团前来参加了今年的东坑“卖身节”,日本《读卖新闻》还派出记者前来采访。东坑镇为“卖身节”安排了丰富多彩的活动,编印了“卖身节”传说故事的《东坑风情录》,同时与东莞市旅游局联合推出“东坑卖身节两日游”专线等。节日当天除了“例牌”的商品展销会、歌舞茶艺表演、投资项目签约、泼水活动外,还新增加了特色巡游、书画展览、人才招聘会和歌舞狂欢夜等活动。整个东坑镇彩旗招展,人山人海,欢声笑语,人们不断泼水射水,呈现一派热烈欢快的气氛。

  东坑这一富有中国奇特民风的“卖身节”,现已隐约成为“东莞第一节”。据悉,举行“卖身节”时,在承袭传统民风的同时,还有少数民族村寨风俗的舞蹈表演,市民在此可以欣赏粤曲、客家山歌,观看麒麟、醒狮欢舞,以及举行“篝火晚会”等活动。尤其是数里长街“射水狂欢”更成为东莞的狂欢佳节。

  “卖身节”这一民间传统节日焕发了勃勃生机,传统文化活动拉动了当地经济发展,使这个传统节日增添新意,发扬光大。

  端午的龙舟盛景,是东莞民间相传近300年的习俗。这里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一至初五(端午节),水乡各镇在举行传统赛龙舟时,都细选当地的鱼虾、精粮,煮好香甜的“龙船饭”和“端午粽”,相邀周边百乡的人前来闹游龙,万人淋泼吉祥的龙舟水。东莞水乡各镇区连续举行一系列龙舟比赛,持续近一个月,成为东莞一景。其中沙田镇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龙舟之乡”。

  东莞对划龙舟这一传统水上体育活动十分重视,成立了东莞市龙舟协会,派出的龙舟队曾多次在、澳门、、新加坡及本地举行的国际龙舟比赛中夺得金杯,令乡亲们引以为豪。东莞的沙田镇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龙舟之乡”。每年从农历五月初一至十五,东莞水乡各镇区连续举行一系列龙舟比赛,成为东莞一景。水乡各镇每年都举行一系列龙舟比赛,其中最出名的当数万江和道滘。道滘龙舟赛起源于清末。由于道滘地处珠江三角洲水网地带,土地肥沃,旱涝保收,因此农村自然经济较好,人口繁衍,村落多,为龙舟赛活动创造了很好的条件。道滘龙舟竞赛由来已久,早在明清时代就已有龙舟竞赛的风俗习惯,而且场面盛大。年鉴,道滘15坊,就有龙舟15艘,由道滘龙船堂(日寇入侵时)管辖。龙船堂有田租收入,作为龙舟赛的活动经费,由15坊轮流当主会,主持龙舟趁景及比赛事宜。每年四月下旬,各坊都在河涌尾处挖出龙舟,修整后加刷猪油,然后到庙里取出龙头。各坊的龙头因神像不同而不同,龙头多种多样,十分耐看。安上龙头的龙舟,选择良辰吉日,划倒河边的水田里,拔下一束禾苗,放入龙嘴,然后锣鼓齐鸣,威风凛凛地划回本坊,这较抢青。为了参加竞赛,挑选年青力壮男子,每天几小时,能选上划头绍桡的,是最棒的小伙子。为庆祝抗日胜利而举行的龙舟趁景活动,龙舟特别多,不但水乡各地的龙舟都来,领县增城、博罗、番禺也有100多艘龙舟在道滘河涌划来划去,有些还自发地开展短程比赛,锣鼓喧天,两岸人山人海,甚是热闹。过去道滘龙舟竞赛的特点,一是金品多,二是赛程特长,俗称放标或放大标。早上七时半在马洲渡头放头,绕桂洲尾,沿道滘河划至莞城的金鳌洲塔;转水角,下大汾水,入思贤河,再划到马洲渡头,直下桂洲尾,转弯沿道滘河划上闸门石狗爷,转入横滘口入新河,下律涌猪洲尾转弯,如此三圈,再划上闸口石狗爷入横滘口,出三丫涌,绕三周最后到叶屋大夺标。这时,已是下午二时半或三时,历时七个半小时左右,可算是龙舟的马拉松比赛。日寇侵华时比赛中断。1946年至1949年恢复上述里程的龙舟竞赛。1981年起,每年五月初二为道滘龙舟竞赛日,比赛放头时间多定在中午十一时,赛程比过去短。近几年来的龙舟赛,赛程是由大沙尾九号船灯放头,直上横滘口,经律涌水道到大沙尾,划行一大圈,再由大沙尾上道滘大桥来回三圈半,历时两个钟头。根据各地水乡的习惯:初一望牛墩、初六潢涌……,因此,道滘沿袭习俗是农历五月初二为龙舟节。

  道窖裹蒸粽的历史源远流长,记载着道窖人的勤劳和智慧。据史记载,当年南宋少傅张世杰,驻军伶仃外的崖山,被元将张宏范攻破后,有叶、刘、吴、吾四人,不甘当徭役,逃落至此立村,繁衍生息,也带来了中原一带的文化习俗。这里土地肥沃,河涌繁多,下游为汪洋大海,是著名的鱼米之乡,明清以后,更多的中原人迁居至此,使中原文化习俗得以保留和发展。道窖的裹蒸粽和龙舟赛初时也跟中原人一样,为的是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后因水乡人经常要出航打渔,与水打交道,增加了祭拜河神一项,寄托着道窖人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水乡人远航打渔出入平安的美好愿望。而且裹蒸粽初时的做法也与现在的中原人做法一样,用棕叶包好糯米放入沸水中煮熟即可,吃时加少许白糖。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灵手巧的道窖人对裹粽的做法逐渐加以了改进,加进了蛋黄、莲子、绿豆等物,做成了今天香飘千里的道窖裹蒸粽。而且种类繁多,有崧木粽、豆沙粽、莲子粽、咸肉粽等等。

  “山到成名毕竟高”,道窖裹蒸粽得名并深受人们的喜爱,主要是用料讲究,做工精细。选用晚造糯米、自制咸蛋黄、五花腩肉、精选绿豆、湖南特产莲子、上等冬菇,配以佐料蒜蓉、沙姜、回香、八角、五香粉、白糖、淮盐等,用泡软洗净的上好青竹棕叶包好,加以东莞咸草绳密实,经沸水浸泡,明火滚煮。其技术要点是配料要均匀,火侯要拿捏得好,煮到6至8个小时,出炉时蛋香、肉香、米豆香溶为一体,芳香四溢,令人垂涎,食时加幼砂白糖,使人食欲大振,欲罢不能。

  道窖裹蒸粽,是道窖的一大特产,驰名千里,被誉为“天下第一粽”。吃起来香甜滑腻,回味悠长,是道窖水乡人每年端午节,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和祭拜河神而做的一种糯米粽。以前每临端午节,道窖人家家做粽,用来自食和拜神。解放前时期,外号叫“红脸潮”的叶潮开始把自己做的粽子推上街去卖,其味才香飘四邻,得到了厚街、长安等其它镇人的喜爱。

  悠悠道窖粽,粒粒水乡情。道窖裹蒸粽是道窖水乡劳动人民创造的驰名小吃、著名品牌,是道窖人民勤劳与智慧的结晶,也反映了道窖人民风淳朴、热情好客的一面。虽然每年的道窖粽都供不应求,但道窖人都依然遵循最传统的做法,凡事亲力而为,从不偷工减料,做出的裹蒸粽特别粗大厚实,人食一只足矣。这也是道窖裹蒸粽之盛名经久不衰的奥秘所在。

  横沥牛墟起源于明末清初,与三水西南、鹤山沙坪并称广东“三大牛墟”,有近400年的历史,以耕牛交易量大、经营时间长而声名远播。横沥的商贸发展和牛墟的兴盛息息相关,至今每逢公历以三、六、九为尾数的日子,省内外各地客商、农民就会云集横沥,参加设在这里的耕牛交易墟市。

  据横沥镇宣传办人员介绍,横沥牛墟交易地点曾几度变迁,1995年位于镇区骏马的现代化横沥牛行正式建成,横沥牛墟的历史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牛行占地面积19980平方米,建筑面积22980平方米,是目前东莞最大的单项耕牛市场。牛行设计美观,具浓厚的园林特色,内设果林区、试耕区和园林式的交易区,并配有牛宾馆、牛泳池、牛花园、牛医院和金牛酒店,配套设施一应俱全。

  横沥牛行买卖牛只品种甚多,水牛、黄牛、牛仔、壮牛、残牛样样俱全,行内有经纪当场评价议价,买卖双方当场交易。长期以来,来自本省、山东、安徽、湖南、广西、福建等地的牛客络绎不绝。现今,每逢墟日,牛行成交量少则百多头,多则上千头。这些牛不但畅销周边地区,还远销港澳台和东南亚地区。虽然今天的牛墟已被牛行取代,但是作为当时的交易市场,对东莞经济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也当仁不让为搜酷一族所喜爱。四、咸水歌:

  咸水歌是广东渔民操广州方言演唱的一种渔歌,又称“白话渔歌”。因为渔民长期出海捕鱼,与咸水打交道,所以称咸水歌。

  咸水歌一般由上下两句组成单乐段,或由四个乐句组成复乐段,有独唱、对唱等形式,以对唱为主。男唱前两句,女唱后两句。男称女为“姑妹”,女称男为“兄哥”。尾音多为“啊嚟”。咸水歌主要有情歌和哀歌两种。情歌是适龄青年男女在谈情说爱或婚嫁过程中唱的;而哀歌主要是在长辈辞世时唱的。

  咸水歌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人吟唱,但是那种用歌声来表达真情实感的举动,的确反应了劳动人民的情操。

  醒狮民间艺术在莞邑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每逢新春及喜庆日子,人们喜舞狮以示吉庆,深受群众喜爱,流传至今。醒狮活动在东莞城乡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东莞民间以动物造型的舞蹈丰富多彩,有龙舞、凤舞、狮子舞、麒麟舞和貔貅舞。特别是狮子舞,技术精湛,演技非凡,扬威四海,长安镇还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龙狮之乡”。麒麟则以清溪镇、樟木头镇较为出色。每年元宵节,市均组织大型群狮贺元宵活动,数百台醒狮、金龙、彩凤、麒麟参加,万人空巷。

  1985年成立了东莞市武术醒狮协会,全市群众性的醒狮活动蓬勃发展,醒狮艺术不断提高。涌现出一批高水平的醒狮队,参加国内外的醒狮大赛,取得优异成绩,向中外观众展现了南狮的新风采。

  1996年9月29日,石排中坑明德醒狮队代表广东省参加第六届全国群星广场舞蹈大赛,一曲《醒狮踩高桩》勇夺大赛唯一的特别大。从而声誉鹊起,并多次在文化部、、以及省、市、深圳和等地举办的大型庆典活动上登台亮相,一展风采。中坑村于2000年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1999年12月18-20日在长安镇举行了第四届中国国际舞狮邀请赛。来自泰国、马来西亚,比利时、新加坡、中国、中国台北及中国的深圳、南海、番禺等地的16支代表队参加了比赛,其中长安镇也派出了锦厦龙狮团和街口醒狮队两支代表队参加角逐。马来西亚队获得冠军,长安锦厦队和街口队分别获得第五名和第七名。国家体育总局和中国龙狮协会向长安镇赠送了舞狮之乡,再创辉煌的锦旗。

  2000年4月,大朗镇巷头村醒狮队代表我国参加汇艺节国际醒狮邀请赛,荣获冠军。东莞醒狮艺术闻名中外,受到海外的热烈欢迎。

  “桥头日”是东莞市桥头镇一年一度的镇庆日,已成为桥头镇的传统节日。其起源于1987年7月,镇九届一次会议决定将每年的6月28日定为“桥头日”。其意义是:“桥头日”为桥头镇人民的欢庆节日,通过邀请本镇的港澳台和海外侨胞,投资设厂的外商宾客,各地的嘉宾、乡亲和有关领导,与全镇人民共聚一堂。欢庆桥头镇一年各项事业的日益进步,检阅两个文明建设的丰硕,亲身感受政通人和的盛世丰年,携手共商开拓进取的宏图大计。“桥头日”是联络乡情,广交朋友,增进友谊,招商引资的盛会。1987年6月28日的第一个“桥头日”,举行了桥头首届龙舟竞渡、文德中学落成庆典、文艺演唱会、烟花晚会、迎宾宴会等一系列活动。以后每年的“桥头日”除了对上述活动有所保留外,还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如学校、医院、敬老院、公园等公益设施的奠基或落成庆典、工业园区的开工和投产庆典、书画摄影展、歌曲比赛、外来工卡拉OK大赛、文艺汇演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桥头日”当天全镇彩旗招展,花团锦簇,万人空巷,欢声笑语,盛况空前,呈现一派团结奋进,欢乐的热烈气氛。“桥头日”举办十几年来,每年都极具特色,热烈,为桥头镇的经济腾飞和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文汇报、南方日报、羊城晚报、东莞日报、珠江经济等国内外新闻也作了专题报道,“桥头日”远近闻名,已成为东莞地区新的“民俗风情”亮点。

  东莞荔枝有“岭南第一品”、“果王”之美称,每年六月至七月荔枝成熟之际,正值桂味、糯米糍等优质荔枝成熟季节。东莞各地均以佳果迎接四方来宾,相继举办“荔枝节”,共庆丰收,共聚友谊。全市各镇都节日期间有大型文体活动,商贸活动等。最吸引人的是游人和客人亲身到荔枝园采尝鲜荔枝,别有一番风趣。其中大朗镇、寮步镇、大岭山镇、常平镇等主要产区最有特色。

  东莞清溪、樟木头等镇的客家人唱山歌早就有名,每逢节日,经常举行各类山歌表演或比赛,热闹非凡。

  早在800年前,清溪就有客家人在银瓶山下定居,客家人有在作息之余即兴唱咏的习俗,清溪山歌就是在那时候产生和开始流传的。起初是为了抒发喜怒哀乐情绪所哼出来单调的欢呼或哀叹声,后来配合了撑船、挑担、砍树、走等自然活动哼出声音以表达情绪和壮胆,或为对岸、远山的人对话高声喊叫,而逐渐演变成歌调。目前流传下来的山歌,可分为放牛歌、割草歌以及四六联、白口联、平山民歌等,任何歌词都可以由唱的人自己去整理与创作。山歌题材广泛、内容广泛,语言朴素生动。歌词善用比喻,韵脚齐整。词曲不固定,一般都是即兴编唱。清溪客家山歌的曲调各地也有不同,有“山歌”,多采用“哟嗬哈”等衬词,节奏,用假声唱,声音高亢。也有像快板山歌之类的,曲调无拖腔,把节奏紧缩,将速度加快来演唱,好听极了。

  据悉,和《比翼双飞奔小康》一样,清溪客家山歌里大半是情歌。清溪人唱情歌,不会像电影里那样唱得文绉绉的,他们见啥唱啥,,开口成歌,妙不可言。他们的引用、比喻、想像和夸张均独具特色。男女情歌对唱一般富有挑逗性,歌词也常常随口而出,往往也有处。据说以前采松脂的小伙子和砍柴的姑娘对唱,几个回合唱罢,小伙子有些招架不住,想要收场,口气软了下来,唱道:“一条子走又走,对面娘子叫啥名,啥名啥姓给哥说,给我这去免探听。”姑娘见他想溜,便加强攻势:“一条子走又走,对面娘子是您娘,小汉含饭给你吃,大汉作子不识娘。”在接触客家山歌时,我们发现,只要有人主动引唱,山歌就会像流水一样在其他人口中哗哗流淌。

  古曲唱出新韵味“客家山歌虽然好,但像食物一样,东西虽然好,也要变变口味,才能适应人们新的口味。有一件事让我记忆良深,当时我们镇举办一个晚会,刚开始到场的有1000多人,但人们一听那老旧的客家山歌,过一会就走得差不多了,最后只剩下100来号人。”清溪镇委宣传办的张仁良回忆说。“当一种艺术形式不适应时代发展时,怎么办?只有和创新!”在这样的背景下,清溪镇专门请来专家和老山歌手,对历史悠久的清溪客家山歌进行,改变了过去只有四句的老,从歌词和曲调方面进行大胆创新,创作了《赞清溪》、《甜》、《清溪我的家》、《新年再开幸福泉》等一大批客家新山歌。这批山歌在内容上增加了现代气息,有不少歌词是反映现实生活的,山歌手们在演唱过程中,既保留、简洁和生活化的传统风格,又努力使曲调更加优美。这批山歌搬上舞台时,歌手们更是让它们由歌唱为综合艺术。如新编排的《比翼双飞奔小康》,采用舞伴歌的新形式,既有男女对唱,又有新颖独特的舞蹈,还改进了配器,从而大大增强了观赏性。事实也证明了的可行性。在“古风新韵唱小康”——广东省客家山歌擂台赛中,由清溪镇山歌协会组成的代表队表演的女声独唱《玉兰花香到珠江》、男女对唱《比翼双飞奔小康》分别获得银、铜;根据客家新山歌《甜》改编的舞蹈,获得东莞市青年舞蹈大赛铜。“文艺只有不断创新,才有生命力。”清溪的山歌手们表示,他们将对客家新山歌继续进行创新,力争唱出山歌新天地。

  除夕:除夕是民间一年中最忙的一天。是日,千村万落、各家各户进行清洁、除秽,春联,把房屋布置一新。中午,主妇捧着三牲酒茗,到词、给祖先、神灵,俗称“酬神”。晚饭菜肴丰盛,俗称吃“团年饭”。凡外出者,甚至远在、南洋的亲人有意回乡度节的,必历尽艰辛,在这一天赶回来吃团年饭。亦吃咸汤丸,取团圆之意。入夜,童子取红鸡蛋、线香,到村外“卖懒”,边行边哼《卖懒歌》。是夜,灯火彻夜通明,合家坐于灯火旁,至“交子”(午夜十一时),称“守岁”。“交子”一到,鞭炮齐鸣,正是“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象更新”。

  初一:农历正月初一,即夏历元旦,民间风俗称“做年”。这是东莞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初一早上,人们都穿戴一新。孩童给长辈拜年,长辈给小孩“利士”。邻里相见互相恭喜、“贺年”,家家正厅摆香案、供品、香烛、牙香。在盛开的鲜花中,小姑立于挂满枝头之金桔下,满堂馨香。

  初二:初二俗称“开年”。吃过年饭,夫妻携孩童到岳父母家拜年,其他人则携带年果礼品去探亲访友,互相“拜年”。晚餐丰盛,商户尤为隆重,称“开祃”,餐桌上必有发菜、蚝豉、生菜、生鲤。是日又传为土地神诞日,俗称“土地诞”,乡民备艾角、艾饼拜祭,谢高天后土化育之恩。

  忽悠美女老板结局

  初三:初三。舞狮子、舞麒麟、舞貔貅、舞龙、舞风、飘色、演戏、杂耍。晚上更大放烟花。喜庆活动延至元宵。老鼠为女孩之大敌,啮开混沌,可见青冥。

  初七:正月初七为“人日”。莞俗颇为隆重,家家户户燃放鞭炮,焚香祈福。南瓜放于门外,鸡鸣四更。

  初九:是日旧传为玉帝诞日,莞俗称为“玉皇诞”。家家户户备寿桃、果品,拜神求福。田野新草抽穗,有少女之风起于桑树,老者作歌,慕少艾,为邻媪所笑。

  元宵节: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民俗以响丸互赠答,称“结缘”。莞俗“开灯”之期,各镇区多有不同,或在初四、五,或在初七、八。结灯则在十五日。是日晚,祠门口燃放花炮,待炮筒落地,冠者、童子争相抢夺,俗称“抢炮头”。首得者吉祥如意,未得者罚水三杯。

  二月十九:二月十九日传为观世音诞日,莞俗称“诞”。是日孺者携幼妇、童子,着花裤,备金桔、香烛拜贺于南方,或在庙堂。又往来喧笑。男子偷鸡酒取乐,兴尽而归。莞俗新年必吃年糕。年糕又叫“鱼龙”,取步步高升以达鱼跃龙门之意。鱼龙制作讲究,需经浸糯米、磨粉、干粉、加配料等工序(咸者加虾米、腊肉、油鸭,并以红枣覆面,取早(枣)日高(糕)升之意;甜者加黄糖)。为求体面,鱼龙越大越厚越好,须炊一日一夜。炊妇须以巾裹头,互相嘲谑、照应,否则柴烬火熄,前功尽弃。

  东莞为岭南古邑,历史悠久,有着光荣的传统,分布着许多古村落、古建筑、历史旧址等各种历史文化遗迹,人文景观丰富多彩。现有全国文物单位2个、省级文物单位11个以及大批的市级文物单位。如中外闻名的虎门销烟池、沙角炮台、威远炮台等抗英古战场遗址、可园、蒋光鼐故居、袁崇焕纪念园、燕岭古采石场遗址、村头村遗址、南社村古建筑群、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等,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和旅游胜地。继承优秀的文化传统,东莞市历来重视文化设施的建设。以来,建设了一大批文化广场、影剧院、文化活动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图书馆等文化设施,为活跃农村文化打下了基础。东莞市农村的民间艺术活动,既保留了传统的精华又不断推陈出新、百花齐放,群众文化活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南国红豆--粤剧,在东莞城乡十分流行,而且还创造了不少现代剧,道滘镇、麻涌镇被誉为中国曲艺之乡。醒狮、舞龙等传统民间艺术又呈现出勃勃生机,近几年参加国际国内大赛屡创佳绩。石排镇中坑村被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长安镇被命名为舞狮之乡、樟木头镇也有麒麟艺术之乡的美誉。体育运动在东莞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涌现出许多体育强镇,如游泳之乡道滘、举重之乡石龙、龙舟之乡沙田镇等。东莞市曾先后荣获全国体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游泳之乡等称号,为国家输送了大批的优秀运动员,赢得了一批亚运、奥运、世界冠军,为祖国争得了荣誉。群众性的文学艺术创作、企业文化、文艺演出层出不穷,精品众多。很多镇区还成立可书画、摄影、科普、集邮、收藏、盆景、兰花、舞蹈、客家山歌等协会,经常举办形式多样的作品展览和演出加强与国内外的文化交流。东莞歌舞团的成立开创了东莞文化的新格局,高水平的艺术演出在广大城乡很受欢迎,大大提高了东莞文化的艺术品位。广大城乡群众积极开展喜闻乐见、健康向上的文化娱乐健身活动。移风易俗、兴利除弊、破旧立新,广场的健身舞、交谊舞、太极拳等成为农村文化的新亮点。东莞的农村文化,正紧跟时代的步伐向前发展。文化是一个地区文明的标志,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东莞市历史源远流长,民俗文化积淀深厚,传统的民间艺术活动历久不衰,并随现代文化的进步而蓬勃发展。很多活动流传至近,仍能完整地保存。近年来,东莞也越来越重视传统的民俗风情,由于其特色也显得由为突出,并很好地与经济相结合,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相信有的支持,东莞的传统民俗风情节日会越来越精彩!

  《东莞历史文化研究》的课程结束,需要写篇论文,做为期末考核,我也喜欢了解各地的民俗风情,就借此机会,更深地认识东莞的一些特殊民俗风情及节日习惯。我很喜欢到处旅行,特别是到少数民族集中的云南去,了解民俗风情也是我的目的之一。在此贴出该帖,希望能跟大家学习和交流。大家也可以聊聊你所在城市或者家乡的一些民族或民俗的特色。

  

关键词:东莞风俗
0
0
0
0
0
0
0
0
上一篇:东莞的风俗
下一篇:没有资料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赞助合作: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CopyRight 2002-2012 东莞生活网 技术支持 FX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