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就端午民俗咨询了市文化馆徐老师。徐老师说,东莞的端午民俗最大的亮点其实还是龙舟文化。在东莞的水乡片区,扒龙舟每年基本都维持一个月,各个镇轮流来,放眼整个珠三角也少有城市像东莞这么集中。而龙舟节期间,吃龙船饭,送龙船饼,亲友齐去观看龙舟竞渡等,节日气氛都是很浓烈的。
除了传统水乡片的水龙舟,一些片区也有旱龙舟的巡礼。比如,厚街桥头村每年农历五月初五都要舞木龙,其实跟水上龙舟相似,只不过是出街巡游、祈福。在常平横江厦也有端午游木龙。
“其实,个人感觉,这些年东莞的端午越过越热闹了。”徐老师说,这主要得益于龙舟文化。每年农历五月初一万江的“东莞龙舟第一景”都很热闹,接下来道滘在扒龙舟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美食节,已经成为一个品牌,其间还有粤剧等其他民俗表演活动。“所以,近年来随着的重视、群众的参与,龙舟文化比以前更加强化,可以说是东莞端午最大的亮点。”徐老师说。
农历五月是“午月”,五日是“午”日,“端”是“开始”的意思,因此,五月初五叫端午或重五,中堂人称之为“五月五”。端午节是中华民族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为纪念这一节日,节前或当天,中堂人家家户户包粽子或买粽子。明、清时期,过端午节有饮菖蒲酒或雄黄酒除秽辟邪的习惯。端午节这天,大多数村的已婚妇女有携“三鸟”、猪肉、粽子和一些水果回娘家拜节的习俗。端午节前后,赛龙舟是中堂人端午节的一项重要的民俗文化活动。
据考证,东莞乃至中堂的龙舟“景”民俗活动已有500年以上的历史。中堂是东莞的龙舟重镇,东莞举办的龙舟活动,凡上档次、有规模的,均有中堂龙舟参与。中堂龙舟“景”,指的是“场景”,是当地人对龙舟民俗活动的描述和称呼,也叫“趁景”(龙舟竞渡已定下的日子)、会景(各地龙舟队伍到有“景日”的村汇聚)、招景(向各地龙舟队伍发出邀请)、应景(收到邀请的龙舟队伍答应参加“景日”活动)。数百年来,在珠三角地区龙舟民俗活动日均称为“龙舟景”。
中堂镇每年的龙舟“景”民俗文化活动始于农历五月初,收“景”于月底。在举办龙舟“景”期间,该镇辖内的20个村(社区)中,先后已成“景日”就有9个村(社区),即中堂景、斗朗景、蕉利景、槎滘景、东向景、马沥景、江南景、潢涌景、下芦景。这些村(社区)年年“招梦见家里着火景”或“扒标”,500年来(除时期中断外)一直绵延不断。而镇内最大的“中堂景”,景期是农历五月十三,无论出标与否,是日赴“景”的龙舟均过百数。
中堂龙舟景定在农历五月十三,原因是:大凡龙舟景选日,主要考虑的是景场潮汐活动。景日之中龙舟活动主要时间是中午12时至下午3时左右,如此时刚好是潮峰及至江潮初退为最佳,此时景场河面宽,水速缓,利于龙舟争斗、巡游。农历五月十三中堂墟的潮汐活动正好与此相符,故此中堂当年选定“十三”为景日。
中堂龙舟“景”的民俗活动内容丰富且饶有趣味,大多寓意祈福、吉祥。这些活动包括:起船、封船: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浴佛节)开始,各村就开始将封存在淤泥中的龙舟取出叫“起船或起龙”、“龙出水”。龙舟赛事完结之后,村民们又将龙舟送到河边下沉用淤泥封存起来,避免日晒雨淋,俗称封船或封龙。现在中堂大部分村封船或封龙,不再用淤泥封存,而是专门做一架子把龙舟放在即可;新船下水要举行祭祀(安装龙头),然后“采青”,龙舟出赛先“旺船”,对参景、参赛和到访的龙舟,东道主必先“犒船”,受犒龙舟必“朝(回)头”回礼,村“景”东道主好客招呼“龙船饭”,龙舟排号不沾“九”,馈赠“金猪”、另外还有“放头”、“抢红”(龙舟竞渡中鸣号炮发令开始称“放头”,终点冲线夺标称“抢红”)、“谢龙”(龙舟竞渡结束后,夺标的龙舟领了品需绕场一周,以示对组织者和支持者的答谢,传统上称“谢龙”)。各村群众在龙舟景期间,自发到江边观景,村里举办百围宴、包粽子、妇女和儿童佩戴香包、插避邪的艾草等等,这其中各村的民俗活动也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各有千秋,丰富多彩,千百年来绵延至今,礼仪双全,复杂有趣。这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具有独特的魅力,是一种民俗文化形态的展示。
人潮涌动、万人空巷的“扒龙舟”,是麻涌一项历史最久、情趣最浓、规模最大、人气最旺的民俗文化活动。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到了,让我们再一次聚焦并共同欣赏,那精彩纷呈、趣味无穷的龙舟景传统游龙活动,走进“龙”的世界、畅享“龙”的魅力,领略“龙”的风采吧!
龙舟节是麻涌重要的传统节日。在水乡片区,河涌密布、纵横交错,因此,龙舟竞渡不但历史悠久,而且早负盛名。明末清初广东著名学者屈大均《广东新语》卷十八载广东龙舟:“惟东莞最盛。自五月朔至晦,乡乡有之。”
端午节赛龙舟在我国南方十分流行,它最早当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有一种说法是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赛龙舟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麻涌镇是著名的龙舟之乡,至今拥有极其广泛的群众基础,村村有龙舟。各镇区划龙船的日期和地点,是历史上沿袭下来的。五月从初一起,天天有景,天天有龙舟竞渡,甚至一天有好几村有活动,年年招景、扒标。各地根据潮水涨退,互让互利,各自定出龙舟景,五月成了龙舟月。大镇、村每年设标竞渡。小村相隔若干年设标。麻涌历史以来并延续至今有四个“景”:漳澎景,五月初九;南洲景,五月十四;麻涌景,五月十六(麻涌镇最盛大的龙舟景);鸥涌景,五月十八。此外,还有散景雨和龙舟水两个奇特的自然现象,即,一般龙舟节当天活动结束后,都会下一场雨,俗称为“散景雨”。民间又把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前后的较大降水,称为“龙舟水”。
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开始,麻涌各村的村民就要先后下水把龙舟从河床里挖出来,一边进行检修、涂油等工作,俗称“起龙船”。龙舟节当天,来参与的龙舟都可以到报到处领取礼品,通常包括饼干、香烟、鞭炮、茶水随等,那时成为“犒赏”。但在接受“犒赏”前,龙舟先要完成“三进三出”的仪式:使龙头正对着犒龙点,此时,龙舟上的鼓手轻缓而有力地鸣鼓向人们示意,跳头则随着鼓点双手作揖。然后,龙舟再后退三四米远离犒龙点。如此反复三次进退之后,再到犒龙点报到,接受“犒赏”。
龙舟节当天,一些村会在公共场所(以前一般在集体饭堂)煮饭招待赛船者和观看者,所煮的饭称为龙船饭。龙船饭被视为神圣的食物,寓意好意头,吃过龙船饭寓意人丁兴旺。村民相信吃过龙船饭,一年都会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当然,龙船饭更是为了慰劳划龙船的健儿,也是为了方便普通村民吃了龙船饭去看龙舟竞渡,为龙船赛加油。同时,也是热情、好客的麻涌人民为了接待来看龙舟竞渡的客人。龙船饭是饭菜合一的,先用大锅将饭(大米和糯米)煮熟,等饭熟了,将饭倒入另一个锅里,然后把煮好的虾米,鱿鱼,猪肉等倒入进去,加调味料一起搅拌就可以了。而在麻涌的鸥涌村,现在还保留着在龙舟节这天请客吃饭。不过,跟以上的龙船饭不同,鸥涌的饭是在家里做的,有一些菜式。鸥涌人特别好客,在龙舟节这天喜欢家里多一些人来吃,不认识的也可以到家里来吃,绝不会把不认识的客人赶走。
历史上,传统的观念使人们在扒龙舟活动中有些禁忌。如:人们不得穿鞋子踏上龙舟;女人不得踏上龙舟,否则很不吉利;当龙舟在桥底下通过的时候,女人也不得踏上桥。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麻涌现今亦有女子划的“凤艇”。
麻涌每年龙舟节(农历五月十六),都会举办规模盛大的龙舟竞渡等活动,诚邀四方好友、强队加盟,齐聚江河上敲起锣鼓、竞渡一番,此时,便会吸引万人围观,十分热闹。不设标的年份,叫龙舟趁景,友好村均扒龙舟去相庆。除了麻涌各村的龙舟以外,还有不少广州、番禺、增城等外地受邀或者自发而来趁景的龙舟。
麻涌本地龙舟一般分为传统龙和(国际)标准龙。传统龙,这种龙舟最主要的形制特征,是船头尖、腰细、尾较窄,船身修长。此外,划这种龙舟需要的人员多,一般在六十至八十个队员之间,而较大的龙舟甚至需要一百多人协力。国际标准龙,是上世纪80年代受、澳门等地影响而引进的一种新式龙舟。标准龙一般比传统龙短小,通常长度只有7至8米,龙头、龙身、龙尾部门截然分开而龙头较短小。国际标准龙一般只需要22个队员。传统龙舟可按各习惯制作龙头和龙尾,并备有幡、锣、锣架、鼓和鼓架等,另可带水标二个,预备划桨若干个。
凤岗客家人把端午节叫做“五月节”,节日有包粽子的传统。包的粽子有两种,一种是咸水粽,一种是甜粽,甜粽也叫灰水粽,客家人尤其喜欢吃咸水粽。用竹茨叶作外包裹,垫上一层浸泡过的糯米,再放些眉豆、猪肉、葱头、咸蛋黄、虾米等混合作馅料,包好后烧水煮4、5个小时后,客家咸水粽就做好了。一个约半斤重的咸水粽,馅料十足,吃起来香味浓厚,令人回味无穷。除了纪念伟大诗人屈原,凤岗客家人端午节包粽子,还有联络亲情的含义,大家包好粽子之后,亲戚之间邻里之间都会相互赠送品尝。
2、粽叶先浸泡,洗干净备用;把肥猪肉用酱油腌制好;将糯米、眉豆浸泡;按口味需要在眉豆中加入虾米、蛋黄、香料用油盐炒成陷料备用。
3、粽叶取两片折成圆锥形,按比例并先后放置糯米、陷料、猪肉、陷料、糯米,压实,再用两片粽叶包好,用绳子捆紧。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又称端阳节,相传为纪念战国时期楚国的伟大诗人屈原而来。沙田流传着一首诗:年间每逢端阳节,纪念楚屈原,龙身虽投红江逝,中外迅史万代传。
端午节前后,举办龙舟竞渡。沙田镇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将每年农历五月十二日定为“龙舟景”(后发展为龙舟节),这天举行龙舟竞渡或迅游等活动。
本地人家庭在端午节会准备丰盛的饭菜,祝愿家庭幸福。在网友“美丽之景”列出的风俗中,沙田的这个民俗应该与很多地方的端午都相差无几。
端午前后时间,村里村外要好的几家人一起裹粽子,用柴火煲粽子,然后互相送粽子给对方,也送粽子给亲戚朋友。端午前后时间,一家人坐在一起吃粽子过节。端午节当天,清溪客家人都会准备丰盛的菜肴,全家人吃一顿团圆饭。
樟木头镇客家人不少,客家人自古就传下一个习俗,那就是在端午节那天人人去河里洗澡,俗称“洗凉周”。另据老一辈的人讲,端午节用艾蒿烟熏小孩脚底,也有小孩身体健康的寓意。
香戴其实是一个小袋子,里面装着中药材,是孩子的母亲或者姐姐为了让小孩子健康成长而特地缝制的。
已结婚的人同老婆带埋细蚊仔一起去外家食饭,带上粽子和水果之类,之后外家会以鸡蛋和水果之类的物品回礼。
端午节的气氛真是越来越浓了,不过除了传统的扒龙舟、吃龙船饭、包粽子之外,在洪梅还有一个端午民俗,就是出嫁的女儿提粽子回娘家,热热闹闹地过上一天。
今天一大早,家住洪梅黎洲角村的粱金凤就提着粽子、饼干,带着孩子一起回娘家。她告诉记者,按照洪梅的风俗,每年端午节前后出嫁的女儿都要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节,送粽子给母亲吃。
村民粱金凤:“因为洪梅镇有这个端午节风俗,逢农历初一到初五这段时间回到娘家拜节,带上粽子、饮料、饼干,带上小孩子、老公一起回娘家拜节。”
如果是新婚的女儿,第一年的端午节回娘家,不仅要带粽子,而且要带很多,因为除了要给母亲吃,还要发给亲戚朋友们。
村民粱金凤:“粽子一定要带的,拿回来就要给妈吃,孝敬妈妈,如果是新婚的,一定要带很多的粽子,因为要发给亲戚朋友,每家亲戚都要发的。”
回娘家是端午节的习俗之一。古代女儿出嫁,长住丈夫家,难得见到自己父母。而端午节是她回家看望父母的机会。所以人们也把端午节称作“女儿节”。虽然各地的回法稍有不同,但一家团圆的心情却是一样的。
粱金凤母亲:“女儿回来肯定开心,带孙女,个个都回来,做老人的特别开心的。希望女儿经常回来孝顺父母。”
每年端午节晚上,厚街镇桥头村民都会自发地举行舞旱木龙活动,自南宋绍庆二十七年(1158年)开始一直延续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成为远近闻名的舞龙文化中的一枝奇葩。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的入夜时分,桥头村下辖七个小组的男女老幼近万人都会择定良时,齐聚于藏龙舟之地举行祭请龙舟仪式,随后由锣鼓队引,巡游全村。活动通常以一青壮年双手举起木龙头,两边队员举着刚砍来的青树枝,模仿扒龙舟,喊着嘿哟、嘿哟的节奏前进。旱龙所到之处,人们皆放鞭炮相迎,如两队相遇,则相互,仿如龙舟竞渡,热闹非凡。
桥头的旱木龙,没有龙身和龙尾,只有龙头。龙头用良木雕刻,造型精致,一般长约1.2至1.5米,重约15公斤,由额、角、眼、嘴、须等组成,额头方正,角是肉角,两眼外突,龙头脖子后背描有地名或制作人姓名。
相传有一年发生瘟疫,一条大青蛇衔着青树枝而来,被村民误会其欲伤人而斩死,丢入河中后青蛇化作巨龙腾飞而去。人们方才知道青蛇是来救人的,察看树枝,一看是中药,忙叫人们上山斩伐,煎水来饮,果然消除瘟疫。从此,村民五月初五夜都舞旱木龙。
据清代《东莞王氏鳌台族谱》记载:“端阳后三日,乡之农人刻木为龙,招集四方,互相角戏,士女环视如堵,亦胜事也。”人们为保留端午节龙舟竞渡风俗,在没有河流的山区只能“舞旱龙”。“故山又以此得名”,为扒船岭。相传桥头舞旱木龙的习俗自南宋绍庆二十七年(1158年)开始,至今已有800余年历史。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