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东莞风俗 > 正文

最“粽”意的节日

类别:东莞风俗 日期:2016-6-29 18:21:04 人气: 来源: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

  端午节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多年历史。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端午”与五

  端午节的来历

  过端午为了纪念谁?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史籍资料中有许多不同的说法,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有四种:一是认为端午节源自古代夏商周三代的夏至习俗;二是认为端午节起源于古代吴越民族对龙图腾的;三是说端午节插艾草、悬菖蒲都是为了夏日驱病、防病。第四种说法,也是在民间影响最大、范围最广的看法,认为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投汨罗江而死的屈原。还有在江浙等地广为流传的关于纪念涛神伍子胥的说法。

  “五”的忌讳

  端午原称端五相传是因唐玄是八月初五的寿日,宰相宋璟为讨好,上表为避讳“五”字,而将端五的“五”改成“午”,故称“端午节”。又据《荆楚岁时记》载,因仲夏有登高之俗,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的好日子,故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又因“五”与“午”通用,五月初五,五、五相重,故亦称“重五节”、“重午节”。

  五月初五是五月的开端,至此阴气开始产生,并逐渐增强,是阳气强盛的顶峰,又是变化的开始。而周易中的泰卦是正月,它的极限就是代表四月的乾卦(六爻全阳)。到了五月初五时,开始“泰极否来”,所以,古人很重视这个转变,而且要通过一些方法来除阴气、辟邪、、养晦,除去不祥之气。

  在古代被认为是“恶日”

  农历五月对应地支中的“巳”、“午”、“未”三月属火。“巳”是火的出生状态,“午”是火的极盛状态,“未”是火的衰幕状态。火气到了极盛的状态,也就是阳气达到了极盛状态,就会,阴气开始产生。

  据《史记》记载,孟尝君田文生于五月初五,其父曾令其母遗弃田文。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可见,古人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因此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每逢节气转换前后之际,气场最不稳定,易使浮动,官非凶灾四起,病菌杂处最易出事,会影响到个人的运程。

  古代人过端午驱邪方法

  端午的传说

  端午食俗:最早出现的端午时食,应属西汉的“枭羹”。大约因为枭不易捕捉,所以吃枭羹的习俗并没有持续下来。剉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东汉就已出现。一直要到晋朝,粽子才成为端午的应节食品。同时又有另一种端午节食,称为“龟”也只在晋朝昙花一现,随即销声匿迹。只有《风土记》中称为“角黍”的粽子,因为附会在屈原的传说上,成为最受人欢迎的端午节食。

  粽子为何物?粽子的历史:

  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米外,还添加中药材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唐代:粽子用米已“白莹如玉”,粽的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

  端午粽子各不同:北平的粽子大约可分为三种。华北地区另有一种以黄黍代糯米的粽子,人美其名为“黄金裹玛瑙”。

  汉族端午节食品,流行于甘肃、一带。把发面做成扇子状,有数层,每层间撒有熟胡麻粉,表面捏有各式花纹,蒸制而成,并涂上五彩。

  广东的中山芦兜粽,特点是圆棒形、粗如手臂。配料也分甜咸两种。甜的有莲蓉、豆沙、栗蓉、枣泥;咸的有咸肉、烧鸡、蛋黄、甘贝、冬菇、绿豆、叉烧等。

  闽南的粽子分硷粽、肉粽和豆粽。硷粽是在糯米中加入硷液蒸熟而成。兼具粘、软、滑的特色。蒸熟,豆香扑鼻,也有人沾上白糖来吃。

  端午节雄黄酒来历

  传说屈原投江之后,屈原家乡的人们为了不让蛟龙吃掉屈原的遗体,纷纷把粽子、咸蛋抛入江中。一位老医生拿来一坛雄黄酒倒入江中,说是可以药晕鱼龙,屈原。一会儿,水面果真浮起一条蛟龙。于是,人们把这条蛟龙扯上岸,抽其筋,剥其皮,之后又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腕和脖子上,再用雄黄酒抹七窍,以为这样便可以使孩子们免受虫蛇。据说这就是端午节饮雄黄酒的来历。至今,我国不少地方都有喝雄黄酒的习惯。

  白娘子喝雄黄酒现原形的传说

  转眼端午节到了,老百姓都喝雄黄酒避邪,许仙按照法海教的办法,白娘子喝雄黄酒。白娘子这时候已经怀孕,她推却不了许仙,喝了酒后,马上现出蛇的原形……

  赛龙舟、悬艾草

  端午风俗: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是各种各样,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种种形式:赛龙舟,这是端午节主要的习俗,早在战国时期就已有,此外,悬艾叶菖蒲、挂香囊、端午食粽等民俗也慢慢兴起。又根据各地风俗不同,民间还有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庆端午活动。

  赛龙舟的由来及发展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

  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清代,开始举行龙舟竞渡。

  赛龙舟的传说很久以前,邹圩没有河流,只有一条又小又脏的水沟。一天,有个打鱼人在水沟里网住了一条小蛇。这条小蛇十分奇特,尾部有九片闪耀的鳞片。当鱼人把手触向鳞片时,蛇眼里闪着乞求的,十分可怜。渔人顿生恻隐,抚了一下它的鳞片,就把它放回了水沟。谁知那九片鳞忽然落了,小蛇长身而舞,化为一条小龙……

  挂艾草、菖蒲、榕枝

  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蒲剑)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原因。通常将艾、榕、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因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

  征却除不祥的宝剑,因为生长的季节和外形被视为感“百阴之气”,叶片呈剑型,插在门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们称它为“水剑”,后来的风俗则引申为“蒲剑”,可以斩千邪。清代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有一段记载“截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挂香囊

  端午挂香囊开胃又防病。我国南方的很多地方有端午节挂香囊的习俗,这也是一种预防传染病的方法。中医认为夏季的气候特点是湿温,细菌容易滋生,而香囊则有杀菌和提高身体抵抗力的作用。最近受甲型流感全球蔓延的影响,端午还未到,来浙江医院中医科配制中药香囊的市民日益增多。

  北方人们佩戴钟馗祛铜钱杭州人五月五讲究辟邪端午节为什么要在手脚绑红线?

  全国各地习俗一览

  游乐汇

  书中端午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从古至今,涉及到端午的文学作品也多得数不胜数。记者选取了最有代表性的描写端午的散文、小说,给您呈现一个“书中端午”,并在名家的笔下领略不同地域的端午风情。

  曹雪芹《红楼梦》 元春端午给宝玉赠扇汪曾祺《端午的鸭蛋》 充满“江苏味”的端午

  沈从文《边城》 外桃源赛龙舟捉鸭子 宋元话本《白蛇传》 白娘子被骗喝雄黄酒

  端午节诗词

  端午记忆

  端午节是中国最早的保健卫生节

  战国时期人们把包含夏至的五月看成是丛生、有害于生命的“恶月”,这一时节,各种能辟邪的物事纷纷登场

  全民动员沐浴兰汤、挂菖蒲、缠丝带、喝雄黄酒辟邪保健,这是战国时代端午节的场景。最早的端午节,其实与屈原无关,而是夏季驱除疫病的节日,可以说是最早的“健康节”。

  南朝留下屈原托梦传说

  南朝梁代吴均的《续齐谐记》第一次记录了完整的粽子源于纪念屈原的传说:屈原在端午日自投汨罗江而死。楚国人为悼念他,每到端午节就在竹筒中装上米,投进河里祭祀屈原。可是,到了东汉光武帝时代,屈原显灵给欧回说:“过去人们送给我的竹筒粽子外边没有五色丝和楝树叶,都被蛟龙偷走了。请以后献祭的时候缠上五色丝和楝树叶。”

  诗人节”在重庆设立

  老舍、冰心、郭沫若等众多诗人,一致决定将端午定为诗人节。端午的庆典,凝聚着国人抗敌的斗志。

  民族危亡的时刻,端午和它所代表的爱国得到极大张扬。抗战最为艰苦的1941年春夏,日军用狂轰滥炸摧毁中国人民的意志。但就是这时,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却在陪都重庆发出号召,要在端午这天举行“诗人之会”。

  解放初办水上运动会

  《重庆体育志》记载,自1951年举行第一届端午节水上运动会以来,山城的划龙船活动革除了过去由水运码头、商业行帮操办,以及蹬旗、敬神、拜码头、放火炮请龙头(踩船头的人)等封建程式,增加了距离竞速比赛、表演项目,并按比赛规程、规则进行评比、励。每次比赛前还要进行培训、宣传,大大扩大参加活动的群众面,划船技术水平也随之提高。

  端午节新风向

  挂上“非遗”标签

  端午节在我国有着2000多年历史,去年三省四地“打包”申遗,成为首个列入世界“非遗”名录的民族节日,其操作手法为今后我国智慧申遗树立了典范。三省四地活动规模相较更隆重,群众参与性也更强,是端午习俗分布的重点地区。虽然各具特色,但核心主题都是驱瘟、除恶、消灾、。“四合一”才称得上是“中国端午节”,分则不全,于文化传承和申报非遗都不利。创造性地四地“打包”申报是务实之举、明智之举,这也是端午申遗的关键因素。

  盼“端午景”与“世博景”交融

  今年过端午节不寻常:这是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之后第一次过节,又恰逢世博之年,有许多客人来家里。韩国的“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认定“非遗”后的5年里,几乎年年都有许多国际友人在节日期间到江陵去,考察端午节庆文化,与韩国人一起过节。估计今年上海也会如此。世博园区是一定要营造端午节气氛的,而且园里园外联动,藉此民族传统节日来临之机,好好展示中华文化之丰富多彩。

  编辑:王佳

推荐:

关键词:民族节日风俗
0
0
0
0
0
0
0
0
上一篇:天玺
下一篇:没有资料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赞助合作: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CopyRight 2002-2012 东莞生活网 技术支持 FXT All Rights Reserved